信息化:建筑企业创新转型的必由之路——探寻传统建筑企业信息化之路
时间:2016-08-17
建筑施工企业近年有点“焦虑”:市场整体在下滑,项目减少,同行业之间竞争更趋激烈,项目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成本逐步走高;上市公司依法合规经营的要求以及信息时代新概念的冲击也此起彼伏,包括:“工业4.0”、“两化融合”、“互联网+”等等。嘈杂之下焦虑不安,传统建筑企业,除了规模,到底有多少可以拿出来晒晒的“核心竞争力”?
所有这些“焦虑”都似乎是因为危机来临,市场压缩与成本上升都在挤压企业生存的空间。但危与机是个辩证关系,有危的时候,更多也正是考虑“转型”的时候。“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政府一直提倡的,如何落地就需要有顶层思维,在面对市场萎缩、竞争白热化的态势,急需一场自身从思维到实践的革命。
信息化 建筑企业的必由之路
一直想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描述清楚,也是缘自很多同事一旦交流IT相关的业务时,要么就是他想要实现的诉求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IT词不达意,要么就是我所说的IT术语他听不懂,一概斥之为“鸟语”。用非IT人能理解的语言把信息化描述清楚的确有点难度,但时代不断地推陈出新,“两化融合”还未在普罗大众的心里扎根,“互联网+”又被李克强总理以国策的形式不断在眼前晃动。对建筑企业的员工来说,如果说不知道“鼻目”(BIM)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从事建筑业的,什么B2B(企业对企业)、B2C(商户对商户)、O2O(线上对线下)信手拈来,谈资归谈资,很多人对其中内涵也就仅限于理解英文字母的含义。建筑业信息化水平总体来说刚起步,当互联网公司描述自己是传统企业的时候,建筑企业是不是有点无地自容?
什么是信息化?简单来说,信息化就是把企业管理工作以及相当多的技术工作用计算机来辅助甚至主导,这个过程就称作是信息化,所以又分为管理信息化和技术信息化。通常信息化工作更强调管理信息化。通常所用的如办公自动化、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都属于管理范畴。而以BIM、其它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类就归做技术范畴。
信息化的优势很多很多,从内部管理需求来说,比如提高效率、提高透明度、固化管理流程、打破地域限制、提高管理幅度;而从外部市场环境来说,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时代,甚至主导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它竞争企业在采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水平,甚至产业链上下游也成为了数字化的企业,我们难道还要停留在手工时代?未来的竞争不会再是劳动力、施工技术,更重要是的各种数据的汇集,数据是企业未来核心资产,数据就是价值。认识不到这一点的企业没有未来。
怎么提高效率?用算量软件做一个10万平方米建筑的机电工程量需要5个人/天,传统人工做法需要三个工种共90个人/天。一个纸质的审批流程,平均用时5个工作日,现在每个人在移动端点击一下就可,整个过程只要几小时。
提高透明度,采用信息系统过程可追溯,每个审批环节清晰明了,保证了管理过程的阳光透明、依法合规。
固化管理流程。信息化可以让管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用统一的术语说清事情,用统一的流程办理事情,不断优化形成最佳实践,最终可以复制推广到每一个分支公司的管理上,这个意义在于企业全国化甚至全球化布局的时候,输出的是标准化的管理,体现企业的品牌与价值。
一个人直接管理的下属最佳不超过八个人,超过则会应付不过来。这就是管理幅度的1:8原则。传统的管理手段无论从地域上还是人的能力极限上都不容易突破这个值,当然也有能力超强的领导能做到事无巨细管理很多人,更多的则会低于这个数值。采用IT系统来管理,则会远远突破这个数值,系统实时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实时观看项目现场实景,实时反映劳动力使用状况,使“人、机、料、法、环”都能实时管控。从技术上说,即使是集团董事长想要看某个具体项目的单个材料数据,也可从系统实时得来。
外部环境也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但凡在市场上有竞争实力的公司几乎在信息化投入上毫不吝啬,成功实施ERP平台的有之,甚至废除原有实施的采购平台重新上电商平台。从产业链上下游,不乏供应商来问如何跟企业的系统做数据传输接口,开发商则要求统一数据编码,以利数据交换。更要求供应商在智能设备上不得使用私有通信协议,或者开放私有协议或者使用开放的协议标准。
提升拓展客户能力。一个现代企业,其鲜明的特征就是科学的管理流程,表象则是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业主来考察企业的能力,不仅看办公楼的外墙漂不漂亮,还要看内部员工的精气神,管理是否有实力,就是体现在对技术、对管理的理解并且通过现代的手段来表现:用BIM来表现施工过程、用门户上的图表来展现实时运转的经济运行质量等,这样才能获得客户的心。
其实,信息化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就是一个工具。现在还能想象一家上市公司发布公报前集中财务人员花三个月做报表吗?一个夫妻店也许用不着信息化做管理,一旦营收过了一定的量级,再人工管理就不是这个时代所能容忍的了。高速、高效的发展,有市场环境的配合,站在高速扩张的风口上,更要有自身标准、规范、科学的平台支撑。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一直有种紧迫感,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也许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你不前进就是在倒退。决策层面不仅没有对信息化去深入研究反而把一些工具型的信息系统就理解成信息化,只简单理解成技术,而不是管理优化、固化后的体现形式;矩阵式的职能部门条线分割清晰,利益互不碰触,只想条线内做满足自己的管理需要,不仅功能单一,出发点狭隘,更别说数据互通与兼容了,搬出自己的“十三五”规划看看吧:是不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信息化战略?但有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了,有具体的任务和有保障措施吗?再悄悄的问一句:“十二五”规划中的信息化目标达成了吗?
可以有个结论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必走的一步,不走、晚走只会加速企业的衰败。境界上不去,问题永远下不来。信息化建设只会把企业带入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层次的境界上。
淘汰,原本也许仅仅需要一根稻草……
实现信息化 不同企业不同路径
信息化建设从来都不是一个好做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自称“挨踢”(IT)的原因,对于如何做,这里只做一个入门级的概述。上了信息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触碰到每个人的利益:有经济利益,有权威被削减了甚至是改变了长久形成的工作习惯,都会成为阻碍信息系统建设的理由。信息化是企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只是去怎么做的问题。原则上说: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组织架构上要满足信息化管理的体系化,最好有独立的IT部门,有独立的、集中管理的预算以及一定的开发队伍。规模够大也可以成立独立的IT服务公司。
从信息化建设本身来说,概况起来可以用“四化”来描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前两化就是我们现在内控在做的事情,后面两化需要IT的建设开发。既然信息化是个过程,只搭起信息化建设的框架结构还远不够,还需要把系统运用融合到管理中,让信息系统成为工作台面,发挥其规范性、科学性的作用。管理思想才是信息化的灵魂所在,信息化是管理思想的体现形式,IT不过是为实现这些而使用的工具。这一点,管理者要有清醒的认识。
有了“四化”的规划,从管理上有了规范的流程,根据管理需要充分运用IT技术可以分布实施各种信息系统。如果是一家以运营管控为主的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是最主要的管理内容。项目的九大管理内容,都会是管理重点,但基本上以合同管理的履约过程为主线,成本管理是核心。而成本最大的来源是材料设备,其次是人工。管好采购,按照现有的定额计价方式:物资材料价税分离,劳务按照定额的综合工日加上其它的间接费、利润——几乎所有的生产成本都能管理好。管理思路清楚了,建设信息系统的着重点也就找到了。
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施工企业,其业务管理之中的供应链管理和项目管理系统要首先建立。即便你把供应链管理换上个电商的马甲,也还是个采购平台。想要以这个平台做其它文章,那得有强有力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不是有了注册的合格供应商就能做任何事,更别说做供应链金融了。如果整合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系统的选型要充分考虑与项目管理系统的接口,不管是会计核算模块、全面预算模块还是资金模块,都要与业务系统做到无缝整合。
解决了业务与财务系统的主要问题,还得把人力资源管理起来。为整合所有这些系统,最好有主数据管理系统来统一规范数据编码。为协同事务工作还要建立工作流系统,也就是常说的OA系统,如果有门户系统可以实现各个业务系统的单点登录,并且在门户上实现一些系统数据的展现(轻量化的BI)。重视市场销售的规范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客户档案建立、客户关怀、项目报备、项目分析等。
至于上了很多系统放在公有云还是私有云,是不是采用SaaS(软件运营),这些应该由IT专业人员做评估后选择方案。哪个好没有一定之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施工信息化 未来之路前景光明
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反过来促进了管理的变革。对建筑业来说,不管你说BIM有多忽悠,使用相关技术的确可以把成本中心后移,项目部不再是成本中心。利用BIM技术可准确预测项目成本,并根据模型变化实时调整各项内容。“小前端,大后台”将成为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的管理方式。而随着BIM的成熟,更多的预制产品在工厂里加工生产、现场装配,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互联网思维下,企业也在思考做好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施工阶段只收取发生的成本,而运维阶段的服务收费模式被更多的施工企业所重视。基于智能楼宇的管理平台通过智能设备的接入或RFID(射频识别)等形式收集数据,达到人与设备智能合一的境界,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
大数据,现在是比较“潮”的词,其实这个还有点早。在有了一些信息系统之后,先有一定的结构化数据沉淀,定期做些数据挖掘,能为决策提供点参考,目前就够了。也就是为“战略决策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暂且称之为“大数据”。大数据有三个基本特征: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大数据要有量级,TB级的数据远未能称作“大数据”,采集数据的途径还不够多,积累沉淀也不够多,更别说实时数据了,所以上面所说的一些工具性分析,只能暂称之为“大数据”。虽然对严格定义“大数据”还需时间,但要知道大数据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比如对项目的分析,如果对以往所有项目都有积累,那么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建立分析模型,从而得出一些趋势性分析的结果,这才是大数据本来的价值所在。
施工企业从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企业朝数字化转型,也是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要有紧迫性,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而不是继续观望,施工企业的标杆企业有清晰的信息化战略、稳健的实施步骤以及大胆的资金投入,这些还不足以让决策者们有危机感么?信息化建设就是“一把手”工程。一些专业的咨询机构,对行业中管理的积累足以提供很多“最佳业务实践”,尽管不一定就完全适合当前企业现状,企业不是还有自己的企划团队嘛?做个顶层设计、做个IT规划,坚定实施路线,一步一步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力度,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
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不仅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也契合了国家提出的“两化融合”战略以及“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一定会让施工企业脱胎换骨,进入另一个新境界!